有人說:「失去兒子,
像遺失了二分之一的愛;
失去手足,
像遺失了二分之一的靈魂。」
死別生離,
是人生莫大的悲哀,
我們不會習慣下一場離別;
當親身面對死亡,
更感到恐懼、無助。
然而,聖經告訴我們,
死亡不是終結,
聖經又將永生的盼望指示我們。
當死亡擦身而過
意外、疾病、謀殺、自殺⋯⋯我們經常在報章、在電視,看到這些新聞。悲劇化為文字、語言,我們看了、聽了,或會唏噓幾聲,但往往過了一段時間,就會淡忘。看到別人遭遇喪親之痛,我們會有好一陣子情緒起伏,尤其是小孩子生病和死亡,更會使我們感到傷心難過。
其實,人人都有「失落」的經驗:遺失了有紀念價值的物品,心愛的寵物死去,畢業後跟老師、同學分開,好朋友漸漸疏遠,失戀⋯⋯這些分離或失去的感受,好像被人強行奪去屬於自己的人事物,令心中有一種莫名的哀慟。即使哭過、心情平靜了,依舊覺得生命像失去什麼似的。
當身陷哀傷離痛
存在與不存在,分別很大。當摯愛的人逝世,心裡的平安彷彿一下子抽空了,那種「再沒法⋯⋯」、「再不能⋯⋯」的感覺,沉重得沒法承受。失去親人,就如自己某部分一同死亡──那些與他們共同經歷、共同創造的美好部分。有些人感受被遺棄,難以面對獨留在世的徬徨與孤獨;有些人未能見摯親最後一面,一直放不開那種來不及道別的遺憾和愧疚,哀痛積壓心頭。傷痛源於我們對死者的愛──我們想愛他,想被他愛,可是他已經不在了。
接到親人死亡的惡耗後,有人會經過震驚、否認、憤怒、沮喪、接納等不同階段的心路歷程。當他對生活重燃興趣、希望,再次展露歡笑,投入新的角色,哀傷也許能夠結束,但有些人會覺得哀傷永不終止,正如一個六十多歲的遺孀說:「哀悼永遠不會結束,只會隨著逝去的歲月減輕。」(摘自《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》)
繼續前行的勇氣
悲傷,真實地存在人間。死亡雖然冷酷無情,但若身邊的人不冷漠,那麼即使流淚,心靈仍能體會溫暖。有時候,悲傷可以使人團結起來,更深彼此支持,這些是快樂做不到的。一個人的情緒得到接納,便有空間調整心情和腳步,有力量繼續前行。
英國作家傅勒說:「面對死亡,人人都平等。」基督徒沒有倖免於悲傷和死亡,但我們相信的神是我們的倚靠。祂願意挨近憂傷的人,無論在什麼景況,都可向祂傾訴、祈求。神的美意或許不是讓我們再次擁有,也不是要我們忘掉逝去的人、曾經的記憶,而是學懂如何面對悲傷,讓生命更堅韌,並懂得溫柔地善待他人,與哀哭的人一同哀哭,用神所賜的安慰,去安慰遭患難的人。
無法迴避的問題
親友離世,也令人停下腳步,思想人生問題。一直以來,許多人習慣了忙碌地生活,周圍有很多聲音,有很多人群,無暇細想一直藏於心底的疑問:人死後將往何處去?將有什麼事發生?除非找到這兩個問題的答案,否則難以有真平安。
聖經告訴我們,死亡不是最後結局,死後的去向也並非不可知;肉身的生命只有短短數十年,靈魂卻存到永永遠遠;而天堂和地獄,千真萬確。人若犯罪,不單今生時常受良心責備,更要面對將來的懲罰。死亡帶給人哀傷,也令人懼怕,人們刻意逃避死亡話題,或許在於無法坦然思考關於死後的嚴肅問題。
得著永生的盼望
神愛世人,祂深知罪帶給人的痛苦和恐懼,所以祂差遣獨生子主耶穌到世間,代替我們承擔罪的刑罰,釘死在十字架上;我們罪得赦免,才能享受平安。主耶穌親身經歷孤單、憂傷和死亡,祂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無助,了解我們的切身傷痛;我們的心感受安慰,才能得著醫治。主耶穌也從死裡復活了!凡相信祂的人,都能湧流喜樂和盼望,因為我們有永生的把握,即使有一天離開世界,主耶穌必定接我們到天上的家鄉,享受永遠的福樂。
主耶穌說:「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;若是沒有,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。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。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,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,我在哪裡,叫你們也在那裡。」(約翰福音第十四章2至3節)那個「地方」就是我們天上的家鄉,是個沒有悲傷,美好而和平的國度。我們深信,在地上走到人生盡頭之時,我們必能因著信靠主耶穌,心懷感激,平靜滿足。
* * *
原來,愛與死亡沒有衝突矛盾。因為愛,所以主耶穌願意為人捨命;經過死亡,相信神的人,能踏進永恆愛的天家。生命中有主,我們敢於思想死亡的意義;即使面對人生接連不斷的衝擊,仍有一份不能奪去的平安穩妥;縱然經歷哀傷離痛,也不致在悲傷中獨行,因有神的看顧,還有關心我們的基督徒,並肩前走。
你要經歷這份平安嗎?
(請按這裡下載單張)